很多人对于我国的报废标准感到不满意,因为有些人觉得名义上是60万公里引导报废,但是其中对于尾气排放和车检都有严格的要求,今天小编就从
汽车厂商测试车辆看报废年限,给大家讲讲新的报废标准的制定。
从汽车厂商测试车辆看报废年限为了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得车身疲劳寿命信息,汽车厂商都会在试车场内建立专门测试车身耐久性及寿命的路段,形式多为经过“强化”的卵石路、扭曲路、搓板路、石块路。其中所谓的“强化”,就是指将每种路况的颠簸密集度拉满,让车辆在强化路面上每行驶1公里,就达到正常道路100倍,即100公里的车身疲劳损伤。像是车辆在正常道路跑10万公里的疲劳状态,在这种强化颠簸路面上只需跑1000公里就能模拟出结果。如此一来,当工程师验证车辆设计寿命是否达标时,就能大幅缩短测试的公里数和时长了。
需要注意的是,耐久性测试路段的诞生并非是要将车辆的耐久性推向极致。因为越好的耐久性就意味着越高的成本。而汽车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最终将使用寿命设计到多长,其实是与用户的使用习惯息息相关的。比如根据日本汽车制造协会的数据,日本汽车的平均淘汰车龄为12.76年,平均每年的行驶里程约为9300km,相当于每台车到报废时的平均行驶里程为11.87万公里。由此可见,如果汽车厂商统一将车身耐久性寿命做到20万公里,那就相当于要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并带来额外的成本。
所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普通品牌车型的车身使用寿命标准都会定为10年或15万公里,高端品牌车型则会将标准定为20年或30万公里。而在设计寿命的时间或里程要求内,车辆需要达到在综合使用条件下车身不锈穿、焊点不脱焊、车身不变形不开裂的质量标准。而上面讲的耐久性测试,则是为了验证车辆是否符合厂家提出的设计寿命标准。
通过小编为您带来的从
汽车厂商测试车辆看报废年限,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新的报废标准的制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大多数的车辆在出厂时就一定设定好了大致的寿命标准了,所以一辆车是否报废,单从年限或者里程是不科学的。